我没有打过高尔夫球,但是我身边不乏爱上高尔夫球的朋友。但是从来没有人可以很具体的告诉我为何高尔夫球会让他们上瘾。 直到最近读了陈之华的书《成就每一个孩子》。你一定会觉得很纳闷,一本说芬兰教育的书怎么会和高尔夫球扯上关系?
作者陈之华分享了自己在15、6年前在西非奈及利亚学会打高尔夫球的经历。在一般人的理解当中,会打高尔夫球的人毕竟是有钱又有闲的人,更是奢华和社会地位的象征。但是陈之华说当时她处的小镇的高尔夫球场绝对和奢华沾不上边,因为没有什么设施,连green 都没有。那她为何会爱上它呢? 因为这项运动,充分具有自我挑战,与大地竞赛的精神,而不是得和对手拼个你死我活。
偶尔看体育新闻,会读到Handicap System, 原来中文翻译为差点制度。差点就是每个人可以被允许犯错的机会,通常以数字表示。初学者和技术有待增进者,差点就较高。技术好的差点就较低,甚至是零差点。差点不同是可以在同一个球场比赛的;比赛结束的时候,名次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以每一个人的总挥杆数减去差点数,再以这个净杆数作为名次的排比。
一旦你赢得奖项后,你的差点就会向下修正。差点不会永远维持在一个定点!自我努力与否,决定了差点起伏;而差点更是最具个人色彩的指标,与别人没有关系。
所以作者说,这项运动让身在其中者觉得,自己终有一天也能从一、两百杆的总杆数,逐渐打到100杆以下的好手境界。
这种渐进式的学习法,让每个人看得到自己也有成功的希望,所以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。而且不论你技术高或低,都可以在同一个场地切磋,凭借不断的努力而向上提升。所以奖励不会永远只给最高段的,也会给予扣掉差点后的前三名。
芬兰教育就是采用这种教育方式,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己有成功地希望,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,但是老师绝对不会公开学生的分数,因为分数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秘密,老师会为不同的孩子设定不同的差点,所以每个孩子是自己和自己竞争。芬兰教育会把更多的资源给落后的孩子,而我们实行多年的精英政策却是把最多的资源给了那少数的精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